那天被后浪刷屏了,朋友圈的前浪们一派热血沸腾。
家庭群的长辈们各种转:
“快看看,说得真好。”
不知道你们看了没,
反正我看完一点兴趣没有。
可以说观感很难受,没有被理解的感觉。
也许是看多了很多人对艺术生的态度,
艺术生又是年轻人中更具特色的类型。
也许我本身是艺术生,
而周围的艺术生们也一样无感。
虽然出发点当然是好的,“心里有火,眼里有光”也没毛病,
但一味礼赞,一味吹捧我们这一代,
同时从侧面拼命体现老一代的高尚,
骨子里还带着一丝丝傲慢,
有种一边“往自己脸上贴金”,一边“端着架子教育你”的腔调,
只会显得太过刻意。
说白了就是爹味十足。
基本都是中年人的颅内高潮。
这部青年宣言片多多少少制定了一些“标准”,
变相的告诉你:
青年人、中年人分别应该做什么,
青年人要知足,中年人要宽容。
可这种标准,
恰恰站在了我们的对立面。
而非一场不是平等意义上的理解和对话。
我们作为年轻人,
是追求平等的,可以公平讨论,谁都可能成为我们的老师。
我也很不喜欢宣言中对中年人的形容。
比如“那些抱怨一代不如一代的人”,
一句话就让中年人战队:
你要么是抱怨的人,要么是尊重青年的人。
大部分中年人当然认为自己足以宽容,
转发的行为就是在显性或隐性地传达这一信息。
可所谓的“一代不如一代”,是要放在不同的语境和时代下方可判断。
我们处于科技发达、教育至上的年代,
从竞争压力来讲,哪一辈比得过我们!
但我们没有经历过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,
从忍耐度来讲,确实不如老一辈。
每一代都存在新思想,
每一代都会追求自我,
每一代都有后浪。
比起赞扬和关怀,
理解似乎更重要。
“年轻的身体 容得下更多元的文化 审美 和价值观”
就艺术生来说,
离我们比较近的,
摇滚、纹身、脏辫等等,其实历史已经相当悠久。
我们容得下,不代表老一辈容得下。
但我们没有作出“老一辈必须理解”的标准。
《新京报》上说的很好:
“中年人不需要装作向年轻人学习,也不需要教他们做人,只需要各自努力,去让这个世界变得美好,这才是对‘后浪’最好的态度。
大家一起奔涌吧,在这个特别的日子,都思考一下‘何为青年’。”
真正的青年从来不分前浪和后浪。
另外给各位年轻人看个好东西:
科科,这才是我认识的b站。
—— 一个青年Siri的发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