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感谢阅读。这是一篇小众的文章,是为真正想读书的人写。)
今天,是“世界读书日”。
1995年,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4月23日设定为“世界读书日”,目的在于:
“希望散居在全球各地的人们,无论你是年老还是年轻,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有,无论你是患病还是健康,都能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,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巨大贡献的文学、文化、科学思想大师们,都能保护知识产权。”
我真是爱死了这段话,还有点感动。
在充斥“读书无用论”的当下,还有一些人依然把读书当作婚礼宣誓一样重要。
读书,牵扯了不少无限命题。
它可以分为功利性和兴趣性(今天不写兴趣性了)。
以功利性读书的视角看,现实的需要驱使我们去读书,在这个维度上,我们最终的目的是解决问题。
比如说你为了高考,所以要读各科书本;你为了做题,所以要阅读一篇文章。
功利性读书的好处在于,它缩减了你的挑选时间,提升了读书的价值输出效率,是你为达目的不得不读的书。
就像应试教育,也并非完全赤裸,它有自己存在的巨大意义。
功利性读书一旦成为一个习惯,我们发问的频率会不断加快,而你渴求的高度密集会形成一种二合一效应。
但我总会听到一些学生有这样那样的负面情绪:
“读书有什么用?做网红不也一样吗。”
“读书有什么用?又挣不到几个钱。”
“读书有什么用?你学历这么高,不还在做这些事。”
这些读书无用论,听烦了,
有本事你真别读书啊。
我从来不觉得读书和钱有太直接的关系。
对于我来说,
读书是为了学习,是为了成长,
是为了提高学力而非学历,是为了升华认知和格局而非局限于赚钱。
读书=发育。
这种关系就相当于,
周扬青发分手声明不全是为了锤爆这个渣男,
罗志祥做“多人运动”也不全是为了完善自己的“时间管理”。
(同样庆祝世界吃瓜日,吃瓜咔咔咔咔吃了一上午。)
“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” 。
每个人的精神境界和他读的书有关,读物的结构塑造了人的精神,阅读能力则和人的实际能力成正比。
无论在知识社会,还是信息社会,我们获取知识最重要的来源是阅读,但人们正在忽视这个东西。
这也怪不了谁,如今我们流窜于宽频时代的在线直播中,变幻的视觉冲击更胜一筹。
可并不能阻止阅读能力的牛逼之处。
联合国组织曾经对阅读能力和个人就业能力、个人的社会竞争能力做过一次调查,研究发现同样的学历,阅读能力强的人担任白领的概率要高得多,因为阅读能力的高低影响了我们处理信息的效率好坏。
阅读能力与学力挂钩,而在一个真正重视学力的社会里,学力比学历更为重要。
学力更能反映一个人的潜力,更能预测一个人的发展空间,更能准确地预测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。
而阅读能力和学力的养成,和我们是否会读书有着直接关系。
今天的“读书无用论”,反映出的也是谁能读书,或怎样读书的问题。
大部分人不会读书,是的,说的也许就是你。
非凡总是强调早读,并且给学生制定个人读书目标,为什么?
老师们结合了功利性学习的优点(即解决当下的问题),把目标导向转化为问题导向,扩大鸡肋以达鸡胸。
非凡真正想让学生练的,并非是嗓门、量的多少,更多是读书的学力,是解决不同领域问题的认知和实操。
如果读了半天没学到实质,那你是白读。
我高三早读的时候,每天迟到。因为要睡觉。
但只要开始早读,我一定是高效——
今天读的文章,第一遍读到了哪些东西,第二遍又有怎样的理解,第三遍、第四遍,以此类推,直至我可以翻写,并且20分钟内能有一篇读后感。
这是我高三为了佐证自己的学力是否达标的一个习惯。
我的语文高分大多得力于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。基础题佛系拿分,阅读、作文接近满分,这对我来说就够。这么说吧,能花7分力的我决不花10分力,妥妥的艺术生思维。
我读的书和我拿的分成正比,就够了。
那时候的条件可没有现在好。
现代教育技术拓宽了教育时空,今天的语境包含了多样化的知识获取方式,比如互联网、书籍、课堂等新型或传统的途径。
读书方式也从手捧书本慢慢转变为在线阅读。
但有利有弊。
在有海量信息的网络社会,如果一个人不具备阅读能力,将不会走得长远。
你会完全被碎片化信息裹挟,却无法判断自己的需求——这些信息对你意味着什么,有什么样的价值和意义。
你接收到的知识是第三手的转述知识、和第四手的碎片知识,这种缺乏完整体系的知识,会让你变得断章取义。
所以在网络社会,阅读能力同样重要。
“一个人知识的建构,从直接经验中获得的不到 20%,而通过阅读获得的间接知识是在80% 以上。”
这也是为什么非凡的语文老师、英语老师会侧重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。
不只是单一地读书,还要学会跨学科地读书。
只有站在知识源头,才能提高认知效率,一来二去,你的辨识能力也会上一个台阶。
至此,你才会开始出现提问部分。
如果就当下困局提出问题,那你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时候,会接收到来自各个部分的及时反馈。
在对每一阶段的反馈进行分析后,我们对书中内容的体会也就更深,对知识真伪的鉴别能力也会提高,这就与知识源头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正向闭环。
这时,一定会有人说:
老师讲的太简单。
ok,那先拿张难点的卷子做一做。
你会发现,你还是不会。
因为你对自己掌握知识的尺度尚且不明确。
人能接受知识的基本尺度是“难度适中”。
什么叫“适中?”
这个尺度的把握全在你手里。
这本书中的80%你可以理解,可能一开始不会太深入,剩下的20%则是全新的东西,是需要你通过前面的知识来间接地了解再理解。
好比你画画,如何处理细节丰富画面?
在塑造差不多的基础上,寻找画面的毛病,做出加法和减法,才能保证完美。
这种高一级台阶的知识难度,会让我们感到有一丝的不爽和痛苦,但终归而言,这种痛苦是你能够忍受的。
最后,我们必须将书中的晶体和旧有的知识串联起来,形成新的知识晶体,那才会是你的珍珠。
在世界上万千物种中,唯一有读书能力的是人类。
人们将几千年的文明传承下来,并且与不同时代的人进行对话,以达到那些时代的精神高度、宽度和厚度,成为大脑沟回的一部分。
可是会读书的人在变少。
“文化有两种消亡方式,第一种方式就是奥威尔的预 言,文化的消亡,是书被禁读,公理被隐瞒,文化被亵渎。第二种方式是赫胥黎的预言,他说文化的消亡是无人想读书,无人想知道真理,文化成为滑稽戏。目前来说,第二种预言可能言中。”
我怕《娱乐至死》中的第二种语言一语成谶。
所以今天的读书日,那我就严肃点好好探讨读书,希望能帮助到真正想学习的人。
别总想着做网红了,你能写出周扬青这么有条理的文案吗?
不会读书,不会阅读,
你连吃瓜都吃不过人家。